六十年代 页首
在六十年代,香港有五间主要的公共交通营办商,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这从当时九龙敦道码头的情况可见一斑;汽车和乘客渡轮、单层和双层巴士、的士等。渡轮除接载乘客往返市区各处外,亦提供前往离岛的服务。
在六零年代,交通警员是在站岗指挥交通;这可算是最原始的区域交通管理模式。
渡轮破浪前进,驶往繁忙的海旁。
香港六零年代典型的街道景象,是独特的红色双层巴士和川流不息的车辆。
中区海旁露天停车场的全景。
   
七十年代 页首
新蒲岗交汇处是七零年代的主要道路工程之一,以纾缓香港道路的挤塞情况。
早在一九七零年代,的士在香港已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
在七十年代,约有四千辆公共小巴行走港岛、九龙和新界各处,接载乘客。
香港电车有限公司在港岛经营电车服务,在七十年代,在市中心的班次为二十五秒一班。
政府在七十年代后期广建道路网络,为沙田新市镇的房屋和社区设施发展作好准备。
   
八十年代 页首
港岛金钟道在中午时分交通繁忙的景象。
轻便铁路系统是八十年代后期的新运输系统,它把元朗和屯门连接起来。
高架行人天桥的落成启用,让行人前往中区海旁选乘众多陆路和海上公共交通服务时,更为方便。
东区海底隧道在一九八九年九月通车,是连接港岛和东九龙的主要新干线。因为该隧道在港岛鲗鱼涌出口,道路网错综复杂。
在一九八九年,有一百年历史的山顶缆车系统大事革新。新的山顶缆车车身履上酒红和金色,显得份外古典高雅。除车厢较往昔更为宽敞外,服务亦更快捷和舒适。
旧式渔船和新式渡轮,在维多利亚港穿梭往来。
   
九十年代 页首
青屿干线分上下两层,组成部分包括青马大桥及汲水门大桥,分别为世界上最长兼有铁路及行车路的吊桥及斜拉桥,还有马湾高架道路。
青屿干线在一九九七年五月通车,提供直接道路前往新机场。它亦纳入为青马管制区的范围,管制区设有一套精密的交通管制及监察系统,使当局能非常有效地控制及管理交通。
机场铁路在一九九八年七月投入服务,为来往赤鱲角新机场的旅客提供快捷及高质素的交通运输服务。
中巴专营权在一九九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届满,结束其六十五年的专营巴士服务。新世界第一巴士接替中巴,获发新专营权营办港岛区八十八条巴士路线。
西区海底隧道在一九九七年四月通车,为香港第三条过海隧道及机场核心工程项目之一,连接香港岛与九龙西,有助纾缓过海交通情况。
三号干线(郊野公园段)(包括大榄隧道及元朗引道)与汀九桥,在一九九八年五月通车,连接新界西北及市区,除了为来往新机场提供一条快捷路线外,亦可为驾驶者提供另外的路线选择,替代繁忙的屯门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