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客货运输流通及确保香港可以持续发展

3.1 本研究的目标在於确立一套适用至 2016 年及以後的政策纲领,令客货运输维持在可接受的流通水平;而另一方面亦确保在环境可承受的情况下使社会及经济能持续发展。可是,单从运输角度考虑,有很多不同的策略可供选择,因此必须同时注意所有其他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2 要在确保香港可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客货运输流通,本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准则,以评审运输项目及政策:

  • 运作方面 :有关运输系统能否达到保持客货运输流通的功能;
  • 经济方面 :对社会来说,是否具成本效益;
  • 财务方面 :有关交通工具种类或实体可否以审慎的理财方式经营;
  • 发展方面 :该运输策略是否对土地用途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有利;
  • 财政预算方面 :有关政策是否香港所能负担;
  • 市民接受程度方面 :有关运输系统是否香港市民所期望的;及
  • 环境方面 :能确保香港的环境可为公众所接受。

 

采取综合研究方针的需要

3.3 正当香港迈进二十一世纪,运输系统的规划工作必须反映不断转变中的发展限制和需要。新的基建发展将会受土地供应限制而变得困难及昂贵,而交通需求不断增加,亦加添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4 为了减少市民对交通的需求,从而减低对新基础设施的需求及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在进行策略性和地区性规划研究时, 须同时兼顾土地用途、运输及环境这三个范畴 。全港发展策略检讨采取了这个方针进行,并为本研究提供了主要的发展假设。本研究在拟订运输规划纲领过程中,当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进行策略性环境评估。研究评估了不同的运输发展方案对环境造成的损益,以协助选出一个能够确保香港可以持续发展的运输规划纲领。

3.5 本研究确认步行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模式, 而行人设施必须纳入运输及土地用途规划内 。辟设行人专用区,并提供与车路分隔的安全行人设施,都可以减少短途车程的数目,促进道路安全,增加客货运输流通量,并对环境有利。

3.6 此外,我们必须设法尽量提高铁路的使用量。为此,规划指引应加以修订,以便 加强现有的综合规划方式 ,在主要运输走廊沿线进一步探讨土地发展的机会,增加铁路车站及公共交通交汇处附近地方的发展(例如增加地积比率)以及提供更方便的行人设施连接运输系统。若能把人口及就业集中於铁路车站附近,市民便会减少对私家车的倚赖,为路面的交通情况及环境带来益处。商业车辆的活动范围亦应加以规划,以避免这类车辆集中流入某些地区(如商业中心区)。

 

谘询

3.7 政府於 1998 年 6 月就本研究所探讨的课题发表了谘询文件,以便研究可一并考虑市民的意见。相对於前两次整体运输研究在结朿後才进行谘询工作,这是一项进步的做法。当局曾与各有关方面,包括谘询机构及专业团体,共举行了十次谘询会议,并收到超过 40 份意见书。这些意见撮录於本报告附件内。

3.8 各有关方面对谘询文件所提出的新措施深表支持,特别是下列各点:

  • 在发展过程当中,结合土地用途与运输规划;
  • 尽量利用高效率的集体运输工具,尤其是铁路;
  • 更妥善地协调各种公共交通工具;
  • 订出检讨制度的标准及期望,确保在实施道路工程之前重新评估;
  • 运用新科技管理交通;
  • 须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及
  • 在土地用途及运输规划中,更加重视行人的需要。

3.9 上述意见有助本研究在较後阶段拟订不同的发展方案,以及划定运输政策的整体方向。

 

公众赞同的新措施

3.10 结合土地用途与运输规划 :土地用途与运输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应该与环境事宜一并规划,以便减少运输需求,从而减低既昂贵又侵扰环境的基建需求。

3.11 优先发展铁路运输 :根据上述评审准则,本研究认为,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铁路在客运方面应该担当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在考虑发展、市民接受程度及环境三个准则後,赞同优先发展铁路项目,这点与铁路将成为香港未来客运网络骨干的运输政策是一致的。

3.12 更妥善地协调各种公共交通工具 :虽然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堪称一流,但毕竟仍有可予改善的地方。目前,公共交通系统每天载客约达 1,100 万人次,而该系统正不断改善。铁路系统正在扩建,其他交通工具则逐渐担当辅助铁路的角色。泊车转乘网络将有助於私家车成为接驳铁路的交通工具。本研究探讨了如何改善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协调方式。

3.13 适时提供运输基础设施 :不论本研究筛选了哪些基建项目,有关项目都必须在适当时候建成,与实际需要配合。本研究根据对未来发展的最可靠预测而建议各项目的落实日期,但由於未来的变数实在太多,难以准确预测,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多个未来假设方案,以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需求,并制订检讨制度,确保在实施道路工程之前,能够因应最新的发展情况,重新评估有关工程的需要、时间、范围及建设先後次序。

3.14 运用新科技管理交通 :我们必须在交通需求与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市民往来各处所采用的不同运输模式,会对运输系统及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管理交通的方式会大大影响运输策略的成效,而新科技则可令运输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用。本研究探讨了交通管理的不同方式、工具及效果。

3.15 须避免破坏环境 :本研究进行了生态、噪音及空气质素评估,探讨不同运输政策及项目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又提出多项可行的环境纾缓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以确保在香港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至维持客货运输流通的目标。

3.16 提供更安全、更方便的行人设施 :安步当车是最环保的交通方式,但街道行人接踵及气候欠佳,常常令市民放弃步行。下述三项行人设施可鼓励市民安步当车:

  • 直达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人设施
  • 直接的行人通道;及
  • 划设行人专用区。

3.17 为使公共交通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必须提供完善的行人设施直达集体运输工具。一般来说,在车站 400 米范围的「步进」区域内,使用铁路的行程比率会高得多。假如提供了与车路分隔的完善行人通道,这个「步进」区域范围可大大扩展。本研究建议 在设计铁路车站或公共交通交汇处时,当局应积极考虑提供完善的行人设施 ,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量。

3.18 湾仔与中环虽然相距只得 1.5 公里,照正常速度步行,需时不到 20 分钟,但甚少市民会步行往来这两处地方,原因是路面情况甚为恶劣,又因要横过繁忙的道路,以致很难以正常的速度步行。要改善路旁行人道的情况,而又不致严重影响汽车流量,并不切实可行。在市区范围内兴建一些与车路分隔的行人通道设施,是一个解决方法。这些行人通道须直达各大厦及交通交汇处,有自动电梯连接地面,并可设有自动行人道及空气调节。香港的商业区已有不少行人通道,但通常都像在中区的通道一样,受到外面天气的影响,或没有整体的发展。这些行人通道通常由地产商发展,贯通各幢大厦,其作用之一是增加大厦内商店的人流。

3.19 很多先进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会在全日或部分时间内禁止汽车行驶进市中心某些街道。这做法能为行人提供更安全及更方便的通道,减低对附近环境的影响,以及营造更佳的市容。监於香港的地理环境,加上旧市区大部分地方采用混合的土地用途模式,当局很难永久封闭街道,禁止车辆驶入,特别是很多大厦只得一条街道可供进出,并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上落客货设施。我们也必须小心确保在实施改道後,其他街道不会出现更严重的交通问题。本研究原则上赞同辟设行人专用区,但 必须事先进行地区性交通研究,详细评审区内道路网,探讨完全或局部封闭街道 ,或减低交通量/行车速度的可行性,以达到尽量避免人车争路及改善行人四周环境的目标。

行人通道系统

行人通道系统

3.20 因此,研究建议加强现行的规划指引,以便在新发展区及重建区内,发展一套以行人为核心的规划概念。至於在已发展地区,则积极改善行人交通模式,在地区性研究中,考虑辟设行人专用区、兴建行人接驳设施,以及行人通道系统。

3.21 单车是另一种符合环保原则的交通工具。在实际及交通情况许可下,新市镇和郊区可规划提供单车径,形成一个与车路分隔,但互相连接的网络。 

 

 

 

 

注: 本报告所提供的资料以报告发布时为准,未必於网页下所显示的修订或覆检日期仍然正确。有关报告的发布日期,请参阅报告的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