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附件总结了本研究於 1998 年 6 月进行谘询期间所收到的主要意见、看法及建议,并扼述本研究如何在其後的工作中作出回应。

四项新措施

2. 谘询文件所提出的四项新措施普遍获得支持,这四项措施包括适时提供运输基础设施,以应付预期的需求;优先发展铁路运输;加强公共交通服务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以及运用新科技更有效地管理交通需求。

发展运输基础设施

3. 大部分谘询对象都赞同要 适时提供运输基础设施 ,以配合土地用途发展。有人建议订定触发检讨的标准或期望,例如主要活动与人口中心之间的最长行程时间。此外,有些被谘询者希望检讨可更广泛涵盖於其他范畴,以便及时采取行动,例如发出空气污染警报。本研究已建议制订检讨制度,确保在实施道路工程之前,能够因应最新的发展情况,重新评估有关工程的需要、时间、范围及建设先後次序。

4. 大部分被谘询者都支持应该 优先发展铁路运输 。不过,由於涉及利益,有些人忠告政府应该加强对铁路公司的监管。他们一般认为,发展铁路网络较按个别情况发展铁路线为佳。有人指出,铁路干线应有足够的接驳交通服务,以方便乘搭。有些人则支持於主要受到挤塞影响的走廊兴建新铁路。本研究探讨了提高铁路使用率的实际方法,包括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交汇处,以推广主干及接驳服务。铁路将会是未来客运网络的骨干,也会成为主要的客运工具。第二次铁路发展研究现正深入探讨详细的铁路发展计划,该研究会在 1999 年年底完成。

5. 至於 预留发展空间 的新措施,则没有太多讨论。有人指出,收地对推行预留发展空间的建议十分重要。本研究已考虑如何在主要交通需求走廊沿线增加发展基础设施的空间。为了充分使用这些走廊,本研究已考虑过长远的需求,以期在可行的情况下满足这些需求。

6. 很多人都关注到应以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 跨界交通需求 。本研究已参考了由新跨界通道可行性研究所提供的最新交通需求预测,以拟订长远的策略性道路干线及铁路线来应付这些需求。

7. 在收到的意见中, 环境的考虑因素 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公众对本研究的期望,不仅在於处理运输政策及项目中有关生态、噪音及空气质素的方面。不少市民都欢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用建设道路以外的方法来满足交通需求。本研究除了透过生态、噪音及空气质素评估来研究运输政策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外,还订定了一系列可行的环境污染缓解措施,务求在可让香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维持客货运输的流通性。

公共交通服务

8. 在各种 以道路为主的公共交通工具 中,被谘询者都支持专利巴士,但对公共小巴、屋邨巴士、电车、渡轮及的士所发挥的作用则有不同的看法。 优先发展高效率的交通工具 (尤其是铁路)的原则没有引起争论,但有人指出,维持小巴的数目可能违背了这个原则。本研究检讨了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作用及其在运输分级中所居的位置,并建议维持各种公共交通服务,透过加强彼此间的协调来推广主干及接驳服务,并逐步以专线小巴取代红色小巴。

9. 大部分被谘询者都支持 各种公共交通服务之间应互相协调和配合 ,但是有人同时指出,目前不同的交通服务由不同公司专营,会令彼此间的协调出现困难。由集体运输工具,例如地下铁路及九广铁路提供主干服务的建议没有受到质疑,但有些人则认为专利巴士亦可提供主干和接驳服务,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议透过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尽量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载客量及效率,优先发展不占用路面的服务,并把不同营运者之间的恶性竞争减至最低。本研究还建议在各主要地点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交汇处设施,而这些地点最少要有一种集体运输工具提供服务,例如地下铁路或九广铁路。研究还建议发展乘客资讯系统,务求乘客能够根据足够的资讯来选定路线。

10. 专业团体一般都支持 综合收费 的概念,但有些被谘询者则对此有所保留。本研究发现推行综合收费会牵涉不同私人营运者分摊收入的问题,因而会引起实际及制度上的困难。因此,完全合并的收费系统并不切实可行。不过,本研究认为,公众使用一个共同的缴费系统乘搭所有或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会有许多好处。八达通卡的使用已实践了这个概念,应尽量加以鼓励。

交通管理

11. 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大部分被谘询者都赞同鼓励市民 使用泊车转乘设施 和公共交通工具。本研究建议於合适的公共交通交汇处提供泊车转乘设施,以鼓励私家车驾驶者转乘公共交通工具。

12. 虽然被谘询者对 实施私家车财政限制措施 的意见不一,但若情况无可避免,他们大部分都宁愿选择限制使用私家车多於限制拥有私家车。本研究认为,最审慎的做法是不断监察车辆数目的增幅及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增长,并在预期的问题开始出现时采取果断的行动,到时便可采取限制使用私家车或限制拥有私家车的措施。

13. 在限制使用私家车方面,被谘询者对於 电子道路收费 的意见各有不同。有些人反对 两级发牌制度 ,认为电子道路收费比较容易推行及更具弹性。目前另有一项研究正在探讨引进电子道路收费新科技的可行性。

14. 在 货运方面 ,被谘询者对限制货车在非繁忙时间行驶有不同意见。本研究了解到货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建议在进行地区性交通研究时,一并探讨可否采取地区性货运交通管制措施。多数被谘询者赞同促进货运铁路服务,第二次铁路发展研究现正探讨发展货运铁路的潜力。

15. 在香港,由於大众对 使用高科技来管理交通 仍感陌生,因此被谘询者大多只提出一般性的意见。本研究已定出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几项主要应用功能,这些功能将会对香港的运输系统有利。研究亦建议进行更多研究,以评估在香港应用这些系统的可行性。

16. 在道路收费策略 方面,差不多所有被谘询者都认为各条海底隧道交通量不平均的情况是不能接受的。

  •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三条海底隧道的收费水平不一。专业团体提议三间海底隧道公司应该重组,或调整过海收费,可是没有团体提及更改收费或会引起公众反对。建议的措施包括增加香港海底隧道的使用税,向西隧使用者回扣通行费或徵收负使用税,以及就不同时段徵收不同通行费,务求把繁忙时间的过海交通分散至其他时段。
  • 由於香港海底隧道的专营权已於 1999 年 8 月届满,有人建议当局重新检讨现有各条隧道的不同专营权协议。在这方面,有人提出了创新的建议,包括由香港海底隧道的新营运者收购东隧及西隧,以便更改通行费;或安排三条隧道的经营者分摊收益。此外,又有人建议把香港海底隧道的通行费盈余拨入通行费基金内。
  • 本研究结果显示收费方案如能平衡各隧道(尤其是过海隧道之间)的需求与通车量,可为社会带来莫大裨益。最近政府采取措施,由 1999 年 9 月 1 日起把海底隧道的私家车收费从 10 元增加至 20 元。

17. 被谘询者对於 由私人机构负责基建项目融资 的意见纷纭。有人认为目前的「建造、营运及移交」方式存有问题,其他人则提出了加强「建造、营运及移交」项目可行性的方法。本研究已探讨了融资的问题,并发现我们的预算或可承担建议的项目。政府应不断检讨各项互相竞争的收费设施的收费方案。这方面的未来发展将会影响私人机构参与日後的「建造、营运及移交」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18. 行人设施 是引起较多人讨论的课题。辟设行人专用区获得广泛的支持,被谘询者亦赞成在规划过程中有更深入的分析。但他们对於选择架空、路面或地下设施,则各有不同意见。本研究已检讨所收到的提议,并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以供未来的地区性研究参考,建议包括於行人流量高的地方及主要的公共交通交汇处一带引入综合及分层的行人网络,以鼓励市民安步当车。

 

 

 

 

注: 本报告所提供的资料以报告发布时为准,未必於网页下所显示的修订或覆检日期仍然正确。有关报告的发布日期,请参阅报告的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