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客貨運輸流通及確保香港可以持續發展

3.1 本研究的目標在於確立一套適用至 2016 年及以後的政策綱領,令客貨運輸維持在可接受的流通水平;而另一方面亦確保在環境可承受的情況下使社會及經濟能持續發展。可是,單從運輸角度考慮,有很多不同的策略可供選擇,因此必須同時注意所有其他會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3.2 要在確保香港可以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保持客貨運輸流通,本研究採用了一系列準則,以評審運輸項目及政策:

  • 運作方面 :有關運輸系統能否達到保持客貨運輸流通的功能;
  • 經濟方面 :對社會來說,是否具成本效益;
  • 財務方面 :有關交通工具種類或實體可否以審慎的理財方式經營;
  • 發展方面 :該運輸策略是否對土地用途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有利;
  • 財政預算方面 :有關政策是否香港所能負擔;
  • 市民接受程度方面 :有關運輸系統是否香港市民所期望的;及
  • 環境方面 :能確保香港的環境可為公眾所接受。

 

採取綜合研究方針的需要

3.3 正當香港邁進二十一世紀,運輸系統的規劃工作必須反映不斷轉變中的發展限制和需要。新的基建發展將會受土地供應限制而變得困難及昂貴,而交通需求不斷增加,亦加添了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3.4 為了減少市民對交通的需求,從而減低對新基礎設施的需求及對環境的影響,我們在進行策略性和地區性規劃研究時, 須同時兼顧土地用途、運輸及環境這三個範疇 。全港發展策略檢討採取了這個方針進行,並為本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發展假設。本研究在擬訂運輸規劃綱領過程中,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進行策略性環境評估。研究評估了不同的運輸發展方案對環境造成的損益,以協助選出一個能夠確保香港可以持續發展的運輸規劃綱領。

3.5 本研究確認步行是一種重要的交通模式, 而行人設施必須納入運輸及土地用途規劃內 。闢設行人專用區,並提供與車路分隔的安全行人設施,都可以減少短途車程的數目,促進道路安全,增加客貨運輸流通量,並對環境有利。

3.6 此外,我們必須設法盡量提高鐵路的使用量。為此,規劃指引應加以修訂,以便 加強現有的綜合規劃方式 ,在主要運輸走廊沿線進一步探討土地發展的機會,增加鐵路車站及公共交通交匯處附近地方的發展(例如增加地積比率)以及提供更方便的行人設施連接運輸系統。若能把人口及就業集中於鐵路車站附近,市民便會減少對私家車的倚賴,為路面的交通情況及環境帶來益處。商業車輛的活動範圍亦應加以規劃,以避免這類車輛集中流入某些地區(如商業中心區)。

 

諮詢

3.7 政府於 1998 年 6 月就本研究所探討的課題發表了諮詢文件,以便研究可一併考慮市民的意見。相對於前兩次整體運輸研究在結朿後才進行諮詢工作,這是一項進步的做法。當局曾與各有關方面,包括諮詢機構及專業團體,共舉行了十次諮詢會議,並收到超過 40 份意見書。這些意見撮錄於本報告附件內。

3.8 各有關方面對諮詢文件所提出的新措施深表支持,特別是下列各點:

  • 在發展過程當中,結合土地用途與運輸規劃;
  • 盡量利用高效率的集體運輸工具,尤其是鐵路;
  • 更妥善地協調各種公共交通工具;
  • 訂出檢討制度的標準及期望,確保在實施道路工程之前重新評估;
  • 運用新科技管理交通;
  • 須避免對環境造成影響;及
  • 在土地用途及運輸規劃中,更加重視行人的需要。

3.9 上述意見有助本研究在較後階段擬訂不同的發展方案,以及劃定運輸政策的整體方向。

 

公眾贊同的新措施

3.10 結合土地用途與運輸規劃 :土地用途與運輸的發展息息相關,兩者應該與環境事宜一併規劃,以便減少運輸需求,從而減低既昂貴又侵擾環境的基建需求。

3.11 優先發展鐵路運輸 :根據上述評審準則,本研究認為,在實際可行的情況下,鐵路在客運方面應該擔當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在考慮發展、市民接受程度及環境三個準則後,贊同優先發展鐵路項目,這點與鐵路將成為香港未來客運網絡骨幹的運輸政策是一致的。

3.12 更妥善地協調各種公共交通工具 :雖然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堪稱一流,但畢竟仍有可予改善的地方。目前,公共交通系統每天載客約達 1,100 萬人次,而該系統正不斷改善。鐵路系統正在擴建,其他交通工具則逐漸擔當輔助鐵路的角色。泊車轉乘網絡將有助於私家車成為接駁鐵路的交通工具。本研究探討了如何改善公共交通工具之間的協調方式。

3.13 適時提供運輸基礎設施 :不論本研究篩選了哪些基建項目,有關項目都必須在適當時候建成,與實際需要配合。本研究根據對未來發展的最可靠預測而建議各項目的落實日期,但由於未來的變數實在太多,難以準確預測,因此,本研究探討了多個未來假設方案,以便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需求,並制訂檢討制度,確保在實施道路工程之前,能夠因應最新的發展情況,重新評估有關工程的需要、時間、範圍及建設先後次序。

3.14 運用新科技管理交通 :我們必須在交通需求與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市民往來各處所採用的不同運輸模式,會對運輸系統及環境造成不同的影響。管理交通的方式會大大影響運輸策略的成效,而新科技則可令運輸系統發揮最大的效用。本研究探討了交通管理的不同方式、工具及效果。

3.15 須避免破壞環境 :本研究進行了生態、噪音及空氣質素評估,探討不同運輸政策及項目所造成的影響。研究又提出多項可行的環境紓緩及解決問題的措施,以確保在香港能夠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達至維持客貨運輸流通的目標。

3.16 提供更安全、更方便的行人設施 :安步當車是最環保的交通方式,但街道行人接踵及氣候欠佳,常常令市民放棄步行。下述三項行人設施可鼓勵市民安步當車:

  • 直達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人設施
  • 直接的行人通道;及
  • 劃設行人專用區。

3.17 為使公共交通系統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必須提供完善的行人設施直達集體運輸工具。一般來說,在車站 400 米範圍的「步進」區域內,使用鐵路的行程比率會高得多。假如提供了與車路分隔的完善行人通道,這個「步進」區域範圍可大大擴展。本研究建議 在設計鐵路車站或公共交通交匯處時,當局應積極考慮提供完善的行人設施 ,以提高公共交通系統的使用量。

3.18 灣仔與中環雖然相距只得 1.5 公里,照正常速度步行,需時不到 20 分鐘,但甚少市民會步行往來這兩處地方,原因是路面情況甚為惡劣,又因要橫過繁忙的道路,以致很難以正常的速度步行。要改善路旁行人道的情況,而又不致嚴重影響汽車流量,並不切實可行。在市區範圍內興建一些與車路分隔的行人通道設施,是一個解決方法。這些行人通道須直達各大廈及交通交匯處,有自動電梯連接地面,並可設有自動行人道及空氣調節。香港的商業區已有不少行人通道,但通常都像在中區的通道一樣,受到外面天氣的影響,或沒有整體的發展。這些行人通道通常由地產商發展,貫通各幢大廈,其作用之一是增加大廈內商店的人流。

3.19 很多先進或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都會在全日或部分時間內禁止汽車行駛進市中心某些街道。這做法能為行人提供更安全及更方便的通道,減低對附近環境的影響,以及營造更佳的市容。鑑於香港的地理環境,加上舊市區大部分地方採用混合的土地用途模式,當局很難永久封閉街道,禁止車輛駛入,特別是很多大廈只得一條街道可供進出,並沒有其他可供選擇的上落客貨設施。我們也必須小心確保在實施改道後,其他街道不會出現更嚴重的交通問題。本研究原則上贊同闢設行人專用區,但 必須事先進行地區性交通研究,詳細評審區內道路網,探討完全或局部封閉街道 ,或減低交通量/行車速度的可行性,以達到盡量避免人車爭路及改善行人四周環境的目標。

行人通道系統

行人通道系統

3.20 因此,研究建議加強現行的規劃指引,以便在新發展區及重建區內,發展一套以行人為核心的規劃概念。至於在已發展地區,則積極改善行人交通模式,在地區性研究中,考慮闢設行人專用區、興建行人接駁設施,以及行人通道系統。

3.21 單車是另一種符合環保原則的交通工具。在實際及交通情況許可下,新市鎮和郊區可規劃提供單車徑,形成一個與車路分隔,但互相連接的網絡。 

 

 

 

 

註: 本報告所提供的資料以報告發佈時為準,未必於網頁下所顯示的修訂或覆檢日期仍然正確。有關報告的發佈日期,請參閱報告的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