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转变的情况

9.1 在 1988 年至 1998 年的十年间,香港的人口(每年增长率为 1.8% )、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每年实质增长率为 1.9% )及私家车数目(每年增长率为 6.9% )均急剧增加。自去年开始,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开始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目前我们还未能预见何时会再出现急剧增长的情况。由於面对各种不明朗因素,本研究为上文所述的主要变数,假设了一连串的增长方案。

9.2 我们未能断定将来会出现哪个假设方案,但 本研究已尽量提出各种假设,务求包括所有可以预见的情况。因此,有关的基础设施计划及随後检讨所作出的修订,应涵盖所有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无论如何,随後几年的基础设施计划基本上已有定案,我们建议了一个灵活稳健的纲领,以便因应未来发展而作出适当的转变。 如果香港很快再出现急速增长,政府及市民可有两个选择:其一是进一步限制车辆的数目或使用;其二是兴建更多基础设施来应付交通流量 。除非政府实施更严格的废气管制或引入更先进的燃料科技,否则兴建更多基础设施可能会损害环境。如果出现高增长的情况 ,目前所订定的项目足以应付主要运输走廊的交通流量,但市区某些地方会出现交通挤塞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除了须发展建议的基础设施外,亦需采取需求管理的措施

建议摘要

9.3 基础设施发展: 我们拟订了配合低、中及高交通需求增长方案的基础设施计划,这些基础设施改善计划可在主要路线达至客货运输流通的目标。与 1997 年的情况比较,大部分走廊的行车速度将会改善。建议包括沿高客运需求走廊而扩建的铁路项目,以及能够发挥以下作用的道路项目:

(1) 进一步减少途经繁忙市区内道路的交通量;
(2) 兴建载客量高的道路,连接新界急速发展的地区与九龙及港岛的高密度发展区;以及
(3) 应付跨界交通的预期增长。

以乘客量来说,铁路将会成为客运系统的主要部分。我们预计在 2016 年,它处理的公共交通总乘客量会由 1997 年的 33% 增加至 40-50% 。

9.4 协调公共交通服务: 兴建中的项目及建议的铁路客运系统扩建计划可鼓励市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为了辅助这些主要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及加强它们在疏导路面交通方面的效益,我们建议:

(1) 增设主要公共交通交汇处及接驳巴士服务,以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及减少服务重叠的情况;
(2) 应继续物色提供泊车转乘设施的地点,以鼓励市民使用铁路;
(3) 维持现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分级制度;
(4) 增加空调巴士,继续改善巴士服务的质素;
(5) 扩展现行的合并收费制度,以涵盖各主要公共交通服务;以及
(6) 设立乘客资讯系统,提供更多资讯,以便乘客选择其路线。

9.5 运用新科技: 运用新科技可加强香港运输基础设施的成效,我们建议更积极地进行各项跟进研究:

(1) 建立即时资讯系统,向道路及公共交通使用者提供资讯,使他们更清楚了解交通状况,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定;
(2) 使用电子道路收费及/或修订海底隧道及其他主要道路的收费策略(配以自动收费技术),目的是平衡同类路线或每日各时段的需求,务求善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并减低对新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及
(3) 运用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及扩展区域交通控制系统的应用,以加强管理和监察系统的运作。

所需行动

9.6 顾问建议采取以下行动:

(1) 继续实施目前的基础设施计划,并优先发展铁路项目。
(2) 运用检讨机制来确保在开展主要道路项目前,按照最新的发展情况,重新检讨各项考虑因素,以评估各主要道路项目的需求、时间、范围及建设优先次序。
(3) 进行可行性及初步设计研究,加速基础设施的规划,以便在检讨机制显示有需要时,可提前开展基础设施工程。此外,还须紧密配合填海及其他土地用途计划。
(4) 在日後进行的主要运输研究中,加强土地用途发展、运输基础设施和政策、以及环境等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合,务求减低交通的需求。下一轮的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及货运研究应依循这原则。
(5) 加强现有的规划指引,进一步探讨主要运输走廊沿线的发展机会,并扩大铁路车站及公共交通交汇处附近的发展,例如提高地积比率。商业车辆的活动范围亦应加以规划,以避免交通量集中於一些地区。
(6) 加强现有的规划指引,以便在新发展区及重建区实践以行人为核心的规划概念。进行地区研究,计划辟设行人专用区、行人通道和行人路设施,务求於已发展地区积极鼓励市民安步当车。
(7) 在集体运输工具附近提供高质素的综合公共交通交汇处,辅以接驳服务、良好的行人通道和泊车转乘设施,以及建立乘客资讯电脑系统。
(8) 运用新科技增加运输系统的效率,并使运输系统更方便使用。
(9) 密切监察及规划跨界交通。
(10) 於规划新基础设施/交通管理计划时,设法维持并改善环境质素。
(11) 跟进本研究就各运输规划范畴所拟订及建议的环境改善措施,以及其他可予考虑以进一步改善空气质素及减少噪音的环境措施。

 

 

 

 

注: 本报告所提供的资料以报告发布时为准,未必於网页下所显示的修订或覆检日期仍然正确。有关报告的发布日期,请参阅报告的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