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4.1 鐵路運輸在全港公共交通總載客人次所佔的比例,估計將由 1997 年的 33% 上升至 2016 年的 40% 至 50% 。它會為環境帶來很大的效益。因此,鐵路應該成為客運系統的骨幹,而鐵路車站的建設應該配合土地用途的發展。西鐵(第一期)、地鐵將軍澳支線、馬鞍山鐵路、尖沙咀支線以及上水至落馬州延線均被列為優先發展的鐵路項目。當這些項目完成後,所有新市鎮均有鐵路系統接駁,屆時往來新市鎮之間以及新市鎮與市區之間便會更加快捷、舒適。將軍澳、馬鞍山和未來策略性增長地區將會在市鎮發展到適當階段時便有鐵路接駁,這情況與七十年代的屯門新市鎮截然不同。在本研究進行期間,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亦在探討新鐵路的需求,本研究會提供各鐵路走廊的需求概況,而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則會加以深入探討。下述研究結果已提交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以便為未來的鐵路系統制訂周詳的計劃。

4.2 本研究已探討鐵路運輸如何紓緩道路系統,尤其是如何利用鐵路為主要人口及就業中心提供運輸服務。

4.3 為使鐵路發揮最大的效益,主幹與接駁服務的概念應予加強,下一章將詳述如何利用公共交通轉乘設施以實現這概念。

新增需求

4.4 我們有需要在下述三種情況興建新鐵路線:

  • 興建新客運線通往現時仍未連接鐵路系統的市中心,例如東九龍及香港仔-黃竹坑-鴨脷洲這些人口集中地區。
  • 增建客運線,以紓緩目前系統的擁擠情況。倘若沒有新增客運線,預料東涌線、荃灣線、過海及連接深圳的跨界鐵路均會局部出現擁擠情況。本研究已為這些出現擁擠的路線探討其他可行路線,而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會加以深入探討。政府已承諾興建上水至落馬洲延線,這條鐵路線可於 2004 年底完成。
  • 興建貨運鐵路線。由於香港境內距離有限,而運輸模式之間的接駁亦須相當高的成本,因此建造一條純粹行走本地的貨運線缺乏充分理據支持。較可行的方法是建造一條跨界的長途貨運線。本研究已根據第三章所載準則,研究興建長途貨運鐵路線的效益,結果發現相對於高昂的建築成本,其效益並不可觀;但策略性環境評估卻顯示這路線可帶來些微的環境效益。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會進一步探討建造港口鐵路線的可行性及其環境效益。

對新鐵路的需求

對新鐵路的需求

4.5 本研究已評估公共運輸系統中的鐵路需求,並確認至少有四條主要集體運輸走廊可由鐵路提供服務,包括:

  • 港島北岸的新鐵路走廊;
  • 第四條過海鐵路,此鐵路應該成為市區主要走廊的核心;
  • 第二條連接新界與市區的鐵路;及
  • 一條連接市區與新界北部和邊界的新鐵路。

4.6 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已根據本研究所評定的鐵路走廊交通需求,就一些具發展潛力的鐵路走廊和可能發展的鐵路網絡(分別載於圖 4.1 及圖 4.2 )作出初步構思,以便進行深入探討。

圖片

圖片

 

 

 

 

註: 本報告所提供的資料以報告發佈時為準,未必於網頁下所顯示的修訂或覆檢日期仍然正確。有關報告的發佈日期,請參閱報告的首頁。